有BC參演的片子當然要搶先看。

先講BC好了(喂),這部片中他演主角白毛巴爾傑的弟弟Billy,把這個角色演得恰如其分。但是這個角色在這整部片裡很影薄啊,而且他把英國腔刻意改成美國腔之後更影薄了啊Orz。比較突出的幾幕分別是白毛、比利和探員約翰康納莉等人在家裡聚餐,比利發揮了他的天賦,成功的哄好九個孩子,玩得開開心心的。

「我真搞不懂你弟,他是怎麼擺平這些孩子的?」
「噢,這是史上最大的謎。」(之類的,不記得詳細台詞了)

另外一個亮點就是白毛逃亡之後,比利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老家房子裡等電話。這時候他們的母親死了,哥哥跑了(幾乎等於死了),只剩下他一個。就算他為了政治(選票)選擇曖昧的面對哥哥是黑幫大老的問題,他還是為了白毛吉米保留了一片溫情。

至於電影本身嘛......

我覺得這部片不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太過寫實和充滿負面意涵了,沒有什麼特殊目的(比如說了解美國黑幫歷史啦,看強尼戴普啦,看BC啦,之類的)的話不是很推薦看。作為這部片主調的價值觀並不是「壞人最後終究會被FBI抓去關」,而是「來自同一故鄉的兄弟,情義大於法律和社會規範」。約翰‧康納利呈現出來的形象從來就不是個工於心計的FBI探員,相反的,他根本從一開始就投誠於白毛。於是我們就看著白毛巴傑爾從頭一路殺到片尾,根本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他。

吉米‧巴傑爾(白毛)這個角色十分有趣,強尼戴普詮釋得很有說服力。根本不需要像其他電影裡安排「壞人為什麼會變壞」的情節,白毛從一開始就壞了。他們一家人吃早餐的場景十分有寓意,兒子在學校揍了偷他的色鉛筆的同學,白毛不是像其他家長一樣勸告他「要跟老師講」、「要好好跟學生溝通」,而是直接用街頭生存哲學告訴他:「你最大的錯,是在別人看得見的場合揍他。」

我不知道從更巨觀的角度應該怎麼理解這部片,不過「愛爾蘭移民在美國」的議題可能也是值得展開的。就算同樣是白人,愛爾蘭移民過往的歷史卻是血跡斑斑。他們在他們自己口中的歷史必然與美國的主調不一樣,從大肆慶祝聖派翠克節、白毛巴傑爾傾囊力助愛爾蘭共和軍,可以管窺屬於他們民族的驕傲。

這部片其實還是蠻沉重的,但如果每部電影都是一扇窗,那打開【Black Mass】這扇窗,可以讓我們看到愛爾蘭移民在美國地下活動的部分面貌。

個人給分:85分。


文章標籤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本來想在昨天一併寫完的,寫得太晚了就拆成兩篇。

這兩部我也覺得我沒有完全看懂/看完,有機會還要再多看幾次。

---------------------【性愛成癮的男人Shame】----------------------------

這部是法鯊主演的電影。我是因為他在【自由之心】(Twelve years a slave)裡的表現而注意到他的,他們說這部的他表現得很好,就去找來看了。

不過說實在的,我對這部片不怎麼來電,一邊玩手機一邊看完的。這是文藝片風格的電影,主要的張力就是靠法鯊的演技。他飾演一個性愛成癮的男人,無法自拔於各式各樣的肉體關係,但卻無法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我不太熟的朋友裡有這樣的人,一直對那個人印象不好,連帶的對電影的好感也跟著很低。天知道他們的困境和心理問題是何時開始的?他們物質不虞匱乏,嘗試理解他們不過是在凝視無底深淵,大多數的時候只會被拉下去。值得問的問題只有:「所以,接下來你想怎樣?」如果他不打算放棄這種生活方式,就保持有距離的關係;如果他為此痛苦掙扎而需要幫助,那再來談下一步。

有不少人看完之後覺得這部電影是妹控片,我也這樣覺得!

 

---------------------【倒帶人生Stuart: A Life Backwards】-----------------

這是2007年BC跟湯姆哈迪合拍的電視電影,在講一個小文青採訪一位遊民的故事,很適合拿來討論遊民議題........。

因為這部片有點久了,流通性又不是很高,我本來以為不會有機會看到;沒想到在逛中國網站的時候找到了,還帶字幕,頓時感受到祖國的溫暖(?)。

這部電影是書籍改編的,飾演Alexander(原書作者)的BC是一位在慈善機構兼差的作家,由於被收容的遊民被發現有參與販毒等非法行為,他們的資深組織工作者就被警察抓起來。Alexander和其他工作人員、志工和遊民們決定發起社會運動,要警方跟社會大眾了解遊民的生活是什麼,這些組織工作者的「慈善工作」為什麼這麼重要。

在他們進行組織工作的時候,有個帶著濃重鼻音,看起來精神不太穩定的遊民一直犀利的指出他們的錯誤,並告訴這些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真正的遊民是怎麼想、怎麼生活的。這個人就是本片的主要Stuart(湯姆哈迪飾),Alexander注意到他,並有了疑問:「為什麼這麼一個腦袋靈活聰明的人,會變成遊民?」在相處一陣子之後,他決定要為他寫一本書。隨著訪談進行得越來越深入,A和S的友誼也逐漸加深,但是他也發現S心中深沉的黑暗與瘋狂,是在他生命中每個悲劇留下的刻痕。劇末,Stuart自殺了,以此來遏止他心中無法平息的瘋狂。Alexander在車上聽著朋友留下的錄音帶,駛向沒有更好也沒有更壞的日子。

--------------------------------------

就這部電影來說,湯姆哈迪的表現非常傑出,BC是襯托他的角色。湯姆哈迪自己有酒精和毒品成癮的過去,人生過得一團亂,後來下定決心戒掉這些,好不容易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來。

這部電影的原著其實是性質頗嚴肅的英國社會寫實與傳記小說,據說作者在書裡討論了大量的社會福利制度和遊民問題,我覺得很有意思,有機會的話應該找來看一看。

摘錄原作者的一段話(在小說裡)作結好了:

「有一度,我感受到了「體制」:一部令人害怕、笨重、粗野、變幻不定、自以為是、短視又鬆散的國家機器。只要是它針對你,你便逃脫不了。它既然可以那樣對待露絲和約翰,當然可以對任何人為所欲為。它戴上一個關懷廣大社會的面具。它像美國士兵一樣,沉溺在虛假的神聖中。它對於細節總是十分的殘忍。」

-亞歷山大‧馬斯特(Alexander Masters)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多星期過去,多看了好幾部電影,但是想寫的心得卻很少。

有些是看一次還不太懂影片的意境,有些是看完不知道要寫什麼;姑且挑其中二部來簡單講一講,沒有圖,如果有的話等之後再看一次再補上。

先從【諜影行動】開始。

 

------------------【諜影行動】-------------------

這一部也是BC有參與演出的電影,由於網上人氣度不高,我還以為內容也還好;沒想到看過之後大為意外,竟然是歐洲間諜小說經典,勒卡雷的原著改編的,連忙下單了小說版,希望補完小說之後再回頭看幾次,能比較搞得懂他的劇情。

這部片大概的內容就是冷戰時期,英國的情報機構如何找出潛藏在內部的蘇聯間諜的故事。內容真的太複雜了,我怕說錯,還是先別說了,來聊聊參加這部演出的男人們吧。

BC在這部片裡演一個中級的情報機構專員,雖然不清楚事情的全局,但是忠誠的為前輩/上司工作,一步一腳印地逼近事情的真相。他在這部片中的戲份不多也不少,角色有到位,但不是一個特別吸引觀眾目光的位置。我個人很喜歡他的扮相,1950~60年代的裝束有點時代感、又不會離得很遠;無論是騎著腳踏車、開車,拿著老式風格的公事包,都顯得很有魅力。令人比較印象深刻的幾個片段是上司與他的獨白、下定決心跟同性伴侶分手、跟湯姆哈迪的「武打」對手戲,以及在機構裡掉包情報等。

藉由這部片倒是認識/重新認識了一些英國男演員的魅力,這部有蓋瑞歐德曼、柯林弗斯、馬克史壯、湯姆哈迪......等人,劇情張力很高,儘管角色很多,但是每個人都發揮得有亮點,故事刻劃得很深刻到位。尤其是湯姆哈迪,長得一臉英雄小生樣,感情也豐沛有魅力,但卻是最上不了臺面的小角色。難道導演想傳達「這就是真實世界裡的007!」嗎?

可惜的是我還沒看懂這部片,只能膚淺簡單的聊到這裡。

 

-------------------【瘋狂麥斯】----------------------------------------

這部是院線片,大概上映了一週多,以一個不怎麼關注院線電影的人的觀察來看,在台灣的表現大概是「表現不錯但沒有全民瘋狂」的程度吧。

我自己想看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BC(喂),看完【諜影行動】之後上網查了一些資料,看到一些湯姆哈迪粉整理的東西,以及我早就知道他跟BC合演過【倒帶人生】,讓我很好奇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演員、在其他作品中表現又如何。【瘋狂麥斯】又據說是好評度九成以上的好片,星期五下班之後就專門為了他跑了一趟電影院。

【瘋狂麥斯】的劇情架構很經典老梗,典型的末世片+反英雄,麥斯是遊盪在世界末日之後的世界裡,家破人亡且心靈崩潰的漫遊者,恰巧被某個「部落」的人獵捕,抓到基地被做成血袋,要榨乾他的血,供給身為「戰爭機器」的戰爭男孩。這是「不死老喬」的城寨,就在麥斯的血液不斷流進戰爭男孩的身體的時候,不死老喬的妻子們被叛變的女指揮官芙莉歐莎帶走,想要離開這個充滿血腥與虐待的城寨,尋找充滿女性的綠洲。麥斯被帶上戰場,因緣巧合下逃脫了,加入脫逃女性們的那一方。

雖然這部片的格局、拍攝手法、主要場面都像傳統動作大片,但不同的是這部片充滿隱喻性,而且從不給觀賞者簡單明快的解讀和答案,故事的主線也不是男主角麥斯。麥斯身上確實充滿許多謎,那些謎其實在「前作」衝鋒飛車隊裡有答案,導演也沒有花時間描述那些,反而是拓展了一個更為深邃和富哲學性的世界。

我幾乎不看動作片的,但是這部電影卻讓我看得很目不轉睛。我很喜歡湯姆哈迪演出的麥斯,那種「為什麼我有能力就一定要救你們」的氣息。他早就對一切失去了希望,在逼得自己瘋狂的同時只能漠不關心的活在世界上;但是他還是對弱者心懷憐憫,幫助他們脫離險境。電影最後好人們獲得勝利,麥斯卻轉身離開,消失在人海之中。女主角芙莉歐莎也塑造得很有個性,身上充滿謎團;儘管只有1.7隻手,作戰能力卻比一般人要強上十倍以上。(總覺得她才是真主角)扮演「等著被救的公主們」的公主們也不只是等著被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思考和行動。不知為何我不太欣賞尼可拉斯霍特演的奈克斯,覺得他是頗煩人的角色,要嘛趕快變強,要嘛趕快死掉。

看完電影之後看了一些訪談,得知導演用頗老派的方式完成這部「末日飛車」性質的電影。我對那些細節考究沒有太大的興趣,對於續集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倒是覺得湯姆哈迪可以認真欣賞一下。他只比BC年輕一歲,原本也是走文弱書生路線,卻在這部片裡變成一個深沉的非典型英雄。接下來他會有什麼好作品呢?真讓人期待。


文章標籤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星期五晚上就看完了,正經的心得和迷妹心得同時產生,就拖了兩天才寫。正經的部分有先發表在我個人的FB上。

 4b37658d733cb  

【奇異恩典】純粹只是為了看BC才借的,不過這部有點超出我預期的好。

記得當年這部好像有在基督徒的圈子裡引起一陣旋風,雖然那時我離基督教的圈子已經有點遠了。

主角威廉‧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是下議院的議員,在英國推動廢除奴隸制度,這部電影就是拍他二十年來辛苦推動制度的過程。對照上週給學生看的【自由之心】,這部講的正是三角貿易中英國方的故事。

值得玩味的是,這部篇拍的「立法過程」,其實就是兩百多年前的人如何做「社會運動」,並且把社運的成果「體制化」的過程。威伯福斯二十幾歲就成了議員,受上帝感動後本來想離開政壇,去當個傳教士;但他的摯友(基友)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勸他:「何不兩件事都做?」有良心的英國人都看到彼時橫越大西洋的三角貿易之殘酷、違反人性,但經濟利益當前卻使大多數的人沉默不言。威伯福斯正是推動廢奴制度的最佳人選,他有崇高的道德、熱情的心、純潔的靈魂。

他和朋友們為了這件事情做了各種嘗試。訪談了各個搭乘過運奴船、願意作證的人(就是訪調啊),推動拒絕血汗砂糖的社會運動(就現在的拒絕血汗咖啡、手機),帶領貴族議員參觀載運黑奴歸來的運奴船(參觀核四?),並且把束縛奴隸的手鐐腳銬帶進議會演行動劇,等等的。議會之外,原本是非洲某部落王子的伊奎諾把他如何被俘虜成黑奴的自傳出版發行,希望所有有良心的英國人都一起抵制奴隸制度;激進份子傳教士湯瑪士也在社會上奔走,如果不能改革現狀,不如就推翻這個虛偽的王國。

儘管做了這麼多努力,認同他們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就如所有社會運動遇到的問題,制度性的改革就是很難成功。整個改革橫跨了小威廉皮特首相在位的二十多年,直到他去世,威伯福斯才真正的在議會裡立法成功,英國成為歐洲列強中第一個禁止奴隸貿易的國家。

立法過程的部分也很有趣,我在網路上查了一下,發現不少政治系的教授會在課堂上放這部當教材。裡面充滿早期議會政治的「原汁原味」,的確蠻適合用來幫助初學者增廣見聞的。權力的運作是一種藝術,所有死腦筋的教條都不適用,各種「髒事」都是日常的一部分,重點是蓋棺論定的那一刻,在你的位置上做了多少制度的推動,造福了多少人。這部片中在政治上運籌帷幄者主要是小威廉皮特,從早年勸進威伯福斯與自己在議會裡共同表現,自己退居幕後看威伯福斯推動法案,到威脅反對議員、因為戰爭而放棄立場,以至於時機成熟,在適當的時機進攻,都展現了真正理解權力運作法則者的政治手腕。

現實歷史上的小威廉皮特也是個有趣的人,我的英國史沒有很好,只能看維基百科大概了解一下。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佩特里認為他是英國史上最偉大的首相之一,他說:「國家和平地過渡到新階段...他了解新英國。」(if on no other ground than that he enabled the country to pass from the old order to the new without any violent upheaval....He understood the new Britain.)在全歐洲的貴族都被這股從美國吹到法國,名為革命的風潮聞風喪膽之時,他敢正面與之迎戰,改善國家的體制,應該是位了不起的人吧。

不曉得是不是因為複雜的故事看多了,明明是主角的威伯福斯與小威廉皮特相較,就顯得有些太「少年漫畫男主角」了。忙著憂憤、奔走、感嘆,儘管一波三折,他想做的事還是都做到了。而一直支持他的首相好友,反而因身體疲病交加而英年早逝,未能看見夢想成真,實在是可惜啊。

總之這部片蠻好的,很適合用來教社運和認識議會運作。按內容和有趣程度綜合評分的話我大概會給85分左右。

 

 

關於奴隸制的討論等我資料看差不多再另外寫好了,接著是小花朵朵開的時間。

----------迷妹心得分隔線-----------------------------------------------

我本來以為BC只有在2007以後的電影裡才有比較多的戲份,沒想到這部電影裡戲份很多,表現又很萌!

皮特1

看看這笑得燦練的可人兒!

BC在本片中飾演小威廉皮特,最大的看點就是他跟(情人)(基友)好友威伯福斯之間的互動。

文章標籤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記得今天好像有什麼事要做,不過一星期下來總需要一天耍耍廢,所以今天就耍廢吧!

早上一路睡到九點半才起來,對於平常六點起床的我來說這是會睡到做惡夢的時間。

我也忘了夢到什麼了,總之一邊吃早餐一邊開始打電動、看電影。

 

--【NAPOLA】------------------------------------

首先看了這部先前在電視上看過的德國電影,男主角是惡魔教室裡的那隻,馬可斯尼麥特。

之前(好幾年前)在電視上看的時候覺得很震撼,一直以為自己沒看完,

這次租回來看才發現原來我已經看完了。

 image006.jpg  

這隻就是主角,我看過兩部他演的片子戲路都一樣是有良心但呆萌的肌肉系男子,

主要的作用是用來襯托另一位主角的纖細敏感。

不知道這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類型的男星為什麼很對德國人的胃口,

不過他確實把二戰之時德國青年那種純樸熱誠的狀態表達得不錯。

我還蠻喜歡德國青年的短褲裝的wwwwww 還有勞動時展現的肉體美wwwwww

 

簡單講一下劇情好了,【NAPOLA】這部電影是所謂的「終戰三部曲」之一,

Napola是希特勒統治德國時期黨衛軍系統下的軍事學校的名字,(全名:國家政治教育機構 )

加入希特勒青年團之後要進入這樣的學校接受訓練,通過層層鍛鍊之後成為黨衛軍的一員。

 

電影裡講的就是一個純樸的德國青年,如何幸運的雀屏中選成為Napola的一員,又如何在裡面看到軍校泯滅人性的一面,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心情蠻好的,隨便寫點東西。

說了好幾個月要弄新的部落格,一直沒心情也沒時間弄。日子就消磨在日復一日的雜務中,儘管做起來並不是完全無聊,但是已經完全感覺到重覆與無能為力之處。

今天早上在家裡隨便混了一陣子,下午去了青聲誌的「高教退場」工作坊。儘管先前聊過了一次,但對於這場該講什麼還是沒什麼概念。最後就教學現場看到的東西隨意講了一些,講回來之後覺得應該可以寫成文章,不過也是再說吧。

---------------------------------------

過年後因為【模仿遊戲】開始追BC的作品,幾個月之後差不多把該看的作品都看完了。(反正學校生活如此無聊)

一邊等待他的下一部電視連續劇【空王冠:玫瑰戰爭】上映,一邊就先把空王冠的前一部補一補。

不過這部原著為莎翁戲劇的電視電影集老實說並不好看,台詞太過文謅謅,劇情平板而浮誇,動作場面過於古老,充滿了「國劇」氛圍。

理查二世的部分就是專注地看長相華麗的理查二世賣萌,個性嚴肅的亨利四世上台之後無甚可觀,戲劇的重點就放在他的大兒子哈爾王子(抖森飾)上。

我知道抖森因為演洛基而在全世界走紅,雖然我看【復仇者聯盟】的時候也覺得這傢伙萌萌的,但沒有變成他的粉絲。

這次看【空王冠】也沒有,只是再次確認「嗯,抖森真的蠻萌的。」

----------------------------------------

後來出考卷的時候,因為實在太無聊,乾脆把剛看完的劇情出在考卷題目的例句裡。

等下星期考完再貼上來好了。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都覺得很憂慮,一方面跟時間賽跑,一方面也跟「時勢」賽跑。

因為最近研聯會在處理宿舍的定價過高、漲幅過高的問題,昨天就跟現在的幹部和目前校內價格最高的宿舍清齋的齋長一起去與住宿組會談,希望能取得認知上的一致,尋找調整政策、雙贏的可能。

每次在這種場合我都像個悶燒鍋,努力忍住各種複雜的情緒

-------------------------

問題的「結構」其實十分清楚,清華大學住宿組的營運方式在目前的架構下,其實是一個「校內的自己BOT自己單位」。沒有把宿舍營運的服務外包,但是學校收過來自己賺。詭譎的是住宿組並沒有「賺錢」,號稱以滿足學生的利益為營運目的,一方面做些吃力不討好,但也不一定真正滿足需求的服務。
目前看到的資料顯示,從教育部推動各國立大學成立校務基金之後,開始逐步減少「國家財政保證大學營運」的比重,像宿舍這種無關教學的部分,教育部不再補助經費支持興建新宿舍。宿舍的營運與修繕費用一開始由學校的校務基金統籌負擔,後來由於效率不彰,決定成立住宿組,並以專款專用的方式,統籌宿舍相關的各項支出。

在這筆「基金」只是用來負擔各類修繕費用的時候,還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從「學齋、儒齋」這兩棟新建宿舍開始,住宿組管理的這筆基金(俗稱「宿舍循環基金」),就幾乎完全負擔了新建宿舍的還款任務。教育部雖然不再出錢,但是他們要求學校「要證明自己有興建宿舍的財力才准建」,學校就寫了一份厚厚的計畫書,先是跟銀行借錢興建了學儒兩齋,然後再「跟校務基金借錢」興建了清齋。所謂的「財力」其實就是學生乖乖繳宿費的能力,學校的網站和各種資料上大喇喇地寫著「按照報教育部之學、儒齋興建計畫構想書每年調整宿費2%」,住進來的學生不會跑掉,這是一筆穩定的收入。
也因此,每年住宿組計算宿費時,便會年年考慮宿費的價格「是否合理」,隨著每年學生群體之間的風向不同,有時候漲得成功,有時候漲不成功,但是趨勢不會停止。在討論宿費時,裡面有「對價關係」和「使用者付費」邏輯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學生幾乎無法監督也無法討論宿舍相關的政策。


中間的過程很複雜,最近我們終於找到一個明顯的洞可以減緩這個調漲趨勢,那就是,目前宿舍借款的還款年限遠低於建築使用年限,學校模仿銀行的營利模式計算利潤並不合理,可能有調整的空間。

我們希望做到的事其實很簡單,第一步就是希望藉由還款年限的拉長,把宿舍的漲幅和調漲頻率降低。第二步是希望檢討新建宿舍的合理性和其間的工程效率,降低未來學生的負擔。


事情並不樂觀,所有人都在想著如何幫學校賺錢,(事實上學校也比不上外面房產商的營利)但是沒有人想著,「公共化的宿舍營運模式」與「合理的公共宿舍價格」應該如何訂定,什麼是有效率的大學宿舍運作方式。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又是一篇對脈絡外的朋友不太好閱讀的文章,最近我會找時間把它改成比較好閱讀的形式,但考慮到最近可能會用到,就還是先把一些資料分享上來。

 

清大的宿舍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學校宿舍的收費已經完全成為「使用者付費」的對價關係,學校花了多少錢,就會直接轉為近一兩年的宿費,直接反映在學生身上。以市場模式的思維來討論,學校在宿舍營運上顯得十分無效率,做為消費者的學生又無法監督,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以大學作為社會公共機構的角度來討論,收費的激增造成學生家庭及個人的經濟負擔加重,長期而言影響了經濟決定的教育公平性,違反了大學存在的理念。實際上牽扯到的「制度結構」有兩個,一是民83年以降「校務基金制度」的改革與在各校操作的狀況,一是「校園民主」在宿舍生活討論和宿舍營運監督上的無力、無效化。

 

問題核心,可以參考這張圖。

 

 

以下來看看這些堆砌的資料。(本文原用於本校研聯會討論)

 

===================================================

一、清華大學宿舍問題現況

 

過去由於國立大學在公務預算制度之下,學費與宿費均統一繳交國庫,再由政府編列預算給各大學,宿舍營運費用則視需要由學校經費中提撥。民國83年校務基金制度改革之後,清華大學於民國86年4月自行創立了「宿舍循環基金」的制度,即將學生繳交的宿費獨立管理,再由宿費支出宿舍管理員、修繕、添購費用等支出。「宿舍循環基金」的管理由本校住宿組負責,在學務處相關會議中決定宿舍相關事項的支出及重要政策,並定期提供報表給予宿舍管理委員會。

宿舍循環基金的成立,在當時解決了一部分由於資金調度缺乏彈性,而導致的宿舍老舊缺乏修繕的問題。同時校方亦主動調整了宿舍治理的架構,經過調整後的架構,可參考圖一。

 

圖一、清大學生宿舍管理與輔導之組織架構(陳舜芬2006)

 

然而經過十多年的營運,目前的宿舍營運仍然有許多問題,以下分別簡述目前遇到的問題。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久沒有在這個部落格新增文章,這半年多來真是風風雨雨。但無論如何,從現在開始把這個追蹤許久的議題整理起來好了,以便以後查詢。

 

想說好久沒打電話「關心」教育部跟國家教育研究院了,今天下午打電話去問了一下,關於學雜費調整專案的後續事宜。由於現在立法院沒有要求教育部在年底前去立法院報告,他們現在實質上的進度就是「以拖待變」,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打電話去國教院的專案人員那邊獲得的資訊是,目前國教院正在進行計畫網頁的改版,過一陣子會重新開放新網頁以收集意見。明年一月可能會有後續消息,但狀況如何還未知。

這張圖是我目前理解到的教育部和各個可能影響學費政策的行動角色之間的關係,最大的問題是,沒有人真的在意高學費問題,大家都在「看風向」。各高校又因為不同的動力不斷地增加對經費的需求,就算政府壓著學雜費讓她不會漲,各種成本還是會透過別的方式轉嫁到學生身上。

也就是說,放著不動,學費還是會漲。(看看學分費、宿費、場地費、外包商店......)

 教育部關係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校務會議開完已經過了一個多星期,不過學費這個議題短時間還不會從我們身
邊離開,畢竟教育部已經發預告信了:這學期不漲,但我們會回來。
(教育部公告: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5260&pages=2 )


先簡單講一下上週校務會議的狀況,在經歷漫長的報告和關於要不要與竹教大
併校的漫長討論後,臨時動議上由學生會長發言提出了前述的提案的內容。此
時由於已經接近五點,大部分的老師紛紛起身離去,會場中由原本的六十餘人
剩下二十餘人。

校長表示:我們現在開始進入談話會。

就結果來說,我們提案並沒有被有意義的討論到,當然裡面有很多是我們這些
「學生代表」不夠努力的地方,不過這個結果還是讓人蠻傷心的。關於校務會
議的細節,基進筆記的同學有做逐字稿和報導,我們可以等他們出刊看詳情,
希望他們這學期運作順利^__<~*


我想在這個時間點上稍微釐清為什麼「以學生的立場,我們都該反漲」以及「
為什麼要搞清楚咱學校的校務基金運作狀況」或許還蠻重要的,以下就我對整
個事情的理解跟大家分享。

-----------------------------------------------------------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側寫打工子弟學校

「現在也差不多到了學校下課的時間,我們就一起走去學校吧。」整個人帶著平靜的氛圍的打工藝術團團長與同心實驗學校校長孫恆,慢慢的說著,帶著我們走出「打工博物館」。他走在前面,穩定的步伐快得幾乎讓我們跟不上,不時得避開各種障礙物,也得小心腳下鬆軟的泥土地。

 

黃土與紅磚的皮村

 

我們在那天中午左右到了皮村,一個在北京朝陽區金盞鄉,原本是農村的小村莊。因為北京市過快的擴張速度,城區的高樓大廈已經蔓延到了不遠的地方。這裡聚居了來自全國各地來的打工者,住在本地村民原先留下來的房子或者急就章的土磚房裡,因為這裡的房租比較便宜。打工者就近在附近的建築工地工作、去遠一點的地方打零工、或者在皮村開間小店賣賣東西,掙錢營生。就如同所有中國大陸城市的「城中村」,皮村並不「特別」。相較於「轉過光鮮亮麗的街角就是破敗的村子」的刻板形象,這種「並不特別」的印象,反而讓我感到特別震撼。

離約定的時間還早,我們在皮村的大街上下車之後,四處轉了轉,找地方吃午餐。我沒有發現這個市集就是農民工的市集,這條熱鬧得很的街就是皮村的「村中心」。我以為農民工是什麼都沒有的,在這裡雖然是客居,他們還是有很多──有賣小孩衣服的地方、有賣零食玩具日用品的、各種食堂、澡堂……。雖然這也是另外一種歧視性的語言,但是直到我走進來,我才發現打工者和其他人沒有想像中的「差這麼多」。他們也是在盡他們全力的狀況下過好生活,與我們並無二致。

街上的小孩很多,被母親們帶著,穿著厚重的衣物。晃進某個大賣場時,看到幾個大媽逗小孩,咯咯的笑聲在大賣場裡共鳴著,孩子的母親又得意又開心。有個同學餓了,向路邊的小販買地瓜,又大又便宜的地瓜,發出陣陣的香味。

 

在現實的夾縫中

 

中國有兩億多離開家鄉的農民工,為了賺錢在城市打工,就住在像皮村這樣的村莊裡。打工者結婚生子之後,孩子仍然是農村戶口,在中國大陸的戶口制度下,沒辦法享受各種社會福利資源。在北京就讀需要繳交借讀費,昂貴的費用讓他們無力負擔,只得讓孩子在家鄉的學校就讀,或者就不上學了。農民工子弟就學的問題存在已久,但政府至今為止還沒有拿出完整的配套措施,這些無法受教育的孩子,只好徘徊在市區學校的大門之外。

農民工子弟學校不是全然理想的存在。在政府不管的情況下,想讓自己孩子受教育的家長、想開學校為自己掙點飯錢的老師、或者純粹為了理想辦學的人士,各自有各自想法的人,在城市邊緣為這些孩子辦起了一家家學校。正如農民工自己處境的困難一樣,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條件多半不好,借用廢棄的工廠、學校或空房,整理成校舍,再安上課桌椅和黑板,就可以開始上課了。學校的運作是十分困難的,所有的農民工子弟學校都是民辦的,必須自己籌措資金、尋找人脈,還要和當地政府打好關係,並且維持一定的教學品質。貧困的農民工無法按時繳交學費,就更增加了學校營運的難度。

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老師多半也是條件不那麼好的,可能是找不到正式學校的教職,或是根本沒有教師執照。在這樣的結構中,學生好不容易獲得受教育的機會,但是與城市的孩子比起來,教育的「質量」相差很大。一個打工子弟學校很難得有音樂、體育、自然、英語等課程的專業師資,又由於師資的缺乏,一人兼任多科教師的情況時常出現,對於任教的老師來說負擔十分沉重。學校老師與學生兩方面的流動性也是造成教學重重困難的原因之一,這些「打工子弟」必須跟著自己的父母的工作遷移,一年中可能換了十幾種制服。頻繁的流動對教學品質自然大有影響,而不只是學生,在打工子弟學校任教的老師,也同樣在一學期一學期、一年年的流動。每一間學校的勞動條件不同,給的薪資也不同,加上沒有社會保險,在打工子弟學校任教其實是件苦差事,總是得騎驢找馬尋找別的工作。

 

孫恆,與理想

 

早些時候在打工博物館,孫恆跟我們說他自己的故事。孫恆來自河南開封,在大學唸了兩年音樂教育,隨後在當地的中學當過一陣子音樂老師。但是面對九○年代國企私有化的浪潮,看著父母接連「下崗」,喜歡搖滾樂的他不知道該怎麼訴說自己心中的苦悶。二十幾歲的孫恆不知道要怎麼反抗這個世界,父母希望他有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在嘗試著這麼做的幾年中,孫恆感到十分痛苦。

「像是人格分裂了一樣,白天是一個人,到了晚上是另外一個人。」

雖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但是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孫恆踏上一邊打工一邊流浪演唱的音樂旅程。在那之前孫恆只是像所有歌手一樣寫關於自己的歌,自己的苦悶、煩躁、憂鬱;但是隨著旅程的展開,他發現世界比他想得更開闊。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江湖在哪裡?的圖像

書名/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
作者/ 吳音寧
出版社/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70801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本書簡介

---------------------------------------------

一、閱讀背景:

看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角度看,真的會得到不同的東西。

我認為我本來使用的角度是「追求客觀中立,尋找正確解答」,但是最近想法有點改變。客觀的事物並不存在,也沒有正確解答;認為那些東西是對的,只是因為你相信那些是對的而已。在看事情時,除了作者「說什麼」之外,還需要考核做為讀者的我和作者是不是在使用同一種思考背景?我們判斷事情的根據是什麼?因此,認同作者的處理方法嗎?但是儘管如此,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覺得「這個對」的原因,其實只是因為那種說法讓自己覺得比較爽而已。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在追求表面上的邏輯是非之外,跟隨內心無法被理智克制的熱情,選擇你相信的真理;同時也要保持內心的開放性,隨時接受新事物的挑戰。

這本書《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是藉由白米炸彈客的外緣社會因素,側寫台灣農業在二戰後五十多年歷史發展和困境。身為一個自己也有在社運界努力的人,吳音寧看待楊儒門的方式就不像傳媒上的「恐怖分子」了,而是希望藉由他,能夠更深入的討論台灣農業的問題。

關於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的新聞事件,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網站:

維基百科 楊儒門條

苦勞網 ‧聲援楊儒門聯盟 的文章

錄蠻坑


我的記憶裡的白米炸彈客也是像這篇文章所形容的,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生存與奮鬥的啟示〉一文收在國中國文第四冊,至於這篇文章是我國中
(國二或國三)的時候寫的,整理資料的時候偶然翻出來,覺得很有代表性
,貼出來大家看看笑笑。

---------------------------------------------------------------


民國三十八年,政府播遷來台。伴隨著大批軍民來的,是打敗仗的悔恨,
以及不知在何處的渺茫未來。

民國四十七年,中共發動了凶狠的砲聲,金門被打得一塌糊塗,但這沒有
使我們喪失一寸土地。當時奉蔣中正先生前往金們慰勞士兵們的蔣經國先
生,也深刻的體會了戰爭的可怖,於是寫下了一篇「生存與奮鬥的啟示」


經國先生藉著老人與海這本書,抒發了他對人生的感慨與感想;事隔多年
,這篇文章被放進課本裡,淪為學生臭罵的對象。(因為課文太長了)有人
說現在的孩子沒吃過苦,只懂得吃喝玩樂,嫌東嫌西,以往「愛惜」、「
勤儉」的台灣人特質已經消失無蹤。然而大人又何嘗不是如此?想當年先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