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篇對脈絡外的朋友不太好閱讀的文章,最近我會找時間把它改成比較好閱讀的形式,但考慮到最近可能會用到,就還是先把一些資料分享上來。

 

清大的宿舍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學校宿舍的收費已經完全成為「使用者付費」的對價關係,學校花了多少錢,就會直接轉為近一兩年的宿費,直接反映在學生身上。以市場模式的思維來討論,學校在宿舍營運上顯得十分無效率,做為消費者的學生又無法監督,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以大學作為社會公共機構的角度來討論,收費的激增造成學生家庭及個人的經濟負擔加重,長期而言影響了經濟決定的教育公平性,違反了大學存在的理念。實際上牽扯到的「制度結構」有兩個,一是民83年以降「校務基金制度」的改革與在各校操作的狀況,一是「校園民主」在宿舍生活討論和宿舍營運監督上的無力、無效化。

 

問題核心,可以參考這張圖。

 

 

以下來看看這些堆砌的資料。(本文原用於本校研聯會討論)

 

===================================================

一、清華大學宿舍問題現況

 

過去由於國立大學在公務預算制度之下,學費與宿費均統一繳交國庫,再由政府編列預算給各大學,宿舍營運費用則視需要由學校經費中提撥。民國83年校務基金制度改革之後,清華大學於民國86年4月自行創立了「宿舍循環基金」的制度,即將學生繳交的宿費獨立管理,再由宿費支出宿舍管理員、修繕、添購費用等支出。「宿舍循環基金」的管理由本校住宿組負責,在學務處相關會議中決定宿舍相關事項的支出及重要政策,並定期提供報表給予宿舍管理委員會。

宿舍循環基金的成立,在當時解決了一部分由於資金調度缺乏彈性,而導致的宿舍老舊缺乏修繕的問題。同時校方亦主動調整了宿舍治理的架構,經過調整後的架構,可參考圖一。

 

圖一、清大學生宿舍管理與輔導之組織架構(陳舜芬2006)

 

然而經過十多年的營運,目前的宿舍營運仍然有許多問題,以下分別簡述目前遇到的問題。

 

(一)宿費漲價速度過快

近幾年學校以「增加住宿率」、「宿舍維修費用增加」等理由,每年住宿組都會於齋長會議中提出「調漲宿費」的要求。儘管以單一年份去看,漲價的宿舍與幅度並不高,但是年年輪漲下來,宿費的增加速度十分驚人。

由於學生組織無法從已公開資料中獲得歷年的宿費資訊,僅能舉其中少數例子說明。如新齋2006年宿費為每學期6000元,2013年宿費為9170元。誠齋2006年宿費為4800元,2013年宿費為6670元。禮齋2009年宿費為7200元,2013年宿費為7570元。

從教育部統計處「大專院校學生宿舍概況」中擷取部分資訊,來觀察清華大學的宿費漲幅,可發現其漲幅亦十分驚人。

 

表一、歷年清華大學住宿概況(教育統計處2013)

 

(二)住宿品質不理想

儘管學校已在宿舍修繕和提升住宿品質上做了許多改善,然而一般同學對於住宿品質仍然有許多不滿的意見。最主要的抱怨集中在「價與值」的不對等上,清華大學的宿舍費用約比鄰近的交大貴約2~4000元,約與校外鄰近地區在外租屋價格相等。

這一兩年興建完成清齋與其他即將完工的新宿舍是學校運用校務基金與宿舍循環基金籌款興建完成,不同於教育部撥款興建的宿舍,在經費來源上更多倚重校內資源。然而以這樣的模式興建完成的新宿舍,儘管號稱「最新、最好」,學生入住後卻遇到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問題。譬如去年曾經上新聞的這段影片中所呈現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0wPsNfvQ8

 

其中部分問題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有獲得解決,但在參與開會討論的過程中我們得知,住宿組認為部分問題產生原因是發包工程品質不如預期,如何避免類似問題重演,值得仔細討論。

 

(三)住宿事務討論公共參與不足

經過多年的發展,台灣的高等教育中的宿舍制度已經從原本的「集體管訓機構」走向「集體生活教育」,除了強調學生生活自主自理之外,大多數學校亦鼓勵學生進行生活自治,參與公共討論。在這其中希望學生除了是宿舍空間的使用者,同時也是熱心公共事務的參與者。

前述圖一為從學校治理的角度觀看宿舍管理制度,學校方認為宿舍事務經過「齋長會議─宿委會─學務會議」的三層架構,各方面的問題即可獲得適當的反應,並有足夠的時間空間處理。然而從學生的角度看,一個普通學生如果要與學校行政方溝通,表達意見,除了直接向校方表達不滿外,便是向各齋自治幹部(通常是齋長)、學生會或研聯會、學生議員反映,由他們經由齋長會議或其他管道與學校溝通。

 

圖二、清華大學學生參與宿舍相關事務管道

 

「齋長會議─宿委會─學務會議」的三層架構並未發揮預期的功能,大部分的事情在每月舉行一次的齋長會議上便已決定,宿委會與學務會議多是重複齋長會議的決定(包含修訂住宿辦法、宿舍收費等內容)。而齋長會議到目前為止,開會的方式都是由住宿組提出議程並主持會議,參與開會的學生必須在短短一小時多的時間中閱讀完所有當場提出的會議資料,並做下判斷。大部份的齋自治幹部沒有足夠的時間消化資料並與齋民溝通,齋長會議大部分的決議會與住宿組所欲引導的方向有關。學生會自治體系的學生代表在齋長會議上沒有投票權,但是部分與未住宿學生權益相關的事宜(如宿費調整、住宿法規修改)又是在齋長會議上討論決定的。有部分與學生宿舍相關的事務並非由住宿組決定,而是與總務處事務組、營繕組等單位相關,學生個人或接受委託的自治體系成員必須一個個溝通,跨越行政體系的藩籬,才有可能解決問題。這在實務上產生的問題是,在齋長會議上討論的內容通常只反映了學校行政單位的意向,如果學生認為在實務上難以實行,無法在決策之前就予以調整,實行之後發現有許多問題再調整,耗費人力物力。

長期以來,公共參與的不足累積了清華大學學生普遍對宿舍事務的不滿,加上宿費相對高昂、管理相對無效率等情況,影響了清華大學學生在校住宿的意願,以及學生住宿的滿意度。

 

 

 

二、對於「宿舍循環基金」的疑問

 

如前所述,「宿舍循環基金」的成立是在國立大學校務基金改制之後,鑑於宿舍經費使用的靈活度而設立的制度,然而對於「宿舍循環基金」實際內容為何?由什麼人管理運作?並沒有明確的書面規範。

根據本校陳舜芬教授(2006)接受國科會委託調查之研究計畫《台灣地區大學生住宿生活之研究》的內容,宿舍循環基金的成立主要是為了解決宿舍修繕營運費用的效率不彰問題,當初必須透過總務處層層撥款的修繕費用,現今可透過循環基金,將宿費專款專用於宿舍事務的花費上。

儘管當初認為宿舍循環基金的存在,最大的好處是「宿舍費用專款專用。學校不貼補任何錢,但學校也不會從學生宿舍上來賺錢貼補其他的事情。」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政府補助經費漸形匱乏,公立大學宿舍BOT或其他公辦民營形式宿舍經營方式逐漸興起。這些新型宿舍經營方式,本質即是將大部分的宿舍營運成本轉嫁到學生(消費者)身上,以彌補公款之不足。站在學校永續經營的角度,適當的讓學生分攤營運成本並無大錯,然而以大學作為「公共財」的角度看,大學自身營運的效率性與公益性便須受到公眾更仔細的審視。(本校「宿舍循環基金」的財務報表發表於宿委會中,可參考附件三之範例)

 

宿舍循環基金的特色:

‧收入來源主要為學生繳交之宿費。

‧支出內容主要為宿舍管理人事費用、水電費、修繕、大小工程。

‧每半年計算一次結餘,並於學生宿舍管理委員會提出簡易報表。

‧與校務基金的關係不明。

‧運作機制不明。

‧監管不足(僅一年二度提供宿委會簡易報表)。

 

圖三、校務基金與宿舍循環基金現行運作機制

 

 

在清齋以「專案融資」方式興建完成後,宿舍循環基金的運作產生了新的問題。根據目前所得情報,「宿舍循環基金」是跟校務基金「借錢」,用以支付宿舍興建工程的工程款;學生入住後再用向學生收取之宿費,逐年攤還校務基金借款。但在學生應支付之宿費的計算上,是以校務基金攤還款的金額反算回來,亦即,學校興建清齋的費用,會以極高的比率反映在入住清齋的學生身上。目前清齋的宿費遠高於其他宿舍,也是因為這樣的興建模式造成的。(在清齋之前的學、儒齋採用銀行借款模式建成,也有類似的問題)

對於學生而言,這樣的運作方式直接的疑問便是:「校務基金是否運用這個方式,從我們身上賺錢?」以目前對於清齋攤提模式的了解(沒有書面資料,僅與行政人員口頭討論時得知),借款分二十年攤提,並以此年限計算宿費,分攤到學生身上。然而一般建物的耐用年數為五十年,關於攤提年限的問題應可再討論。很明顯地,對於學校經營者而言,越早將建物成本分攤完,越可以從中獲利,彌補其他部份造成的資金缺口。仔細看目前宿委會記錄中的財務報表,可發現每年宿費扣除必要費用後仍有許多盈餘,更增加了這方面的疑慮。

關於建物折舊攤提跟成本計算的問題,其實不是只有在清齋的案例上才展現。過往宿舍各齋只要一經過修繕改建工程,宿費就一定會漲價。儘管行政人員會公開說明他們如何計算宿費漲價,並以「使用者付費」為由,要求學生理解並贊同宿費漲價的合理性;但是對於計價及分攤成本的計算模式是否合宜,卻沒有足夠細緻的討論。這其實跟學生對「宿舍循環基金」應得的資訊有限有關。

總而言之,由於目前對於宿舍循環基金的運作機制以及新建宿舍的模式內容、宿費計價模式的資訊不足,儘管可以看到同學之間有許多疑問與不滿,卻無法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參考資料

陳舜芬、葉紹國(2006),《台灣地區大學住宿生活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