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在哪裡?的圖像

書名/江湖在哪裡? 台灣農業觀察
作者/ 吳音寧
出版社/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70801
商品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本書簡介

---------------------------------------------

一、閱讀背景:

看一件事情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角度看,真的會得到不同的東西。

我認為我本來使用的角度是「追求客觀中立,尋找正確解答」,但是最近想法有點改變。客觀的事物並不存在,也沒有正確解答;認為那些東西是對的,只是因為你相信那些是對的而已。在看事情時,除了作者「說什麼」之外,還需要考核做為讀者的我和作者是不是在使用同一種思考背景?我們判斷事情的根據是什麼?因此,認同作者的處理方法嗎?但是儘管如此,有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覺得「這個對」的原因,其實只是因為那種說法讓自己覺得比較爽而已。我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方式是在追求表面上的邏輯是非之外,跟隨內心無法被理智克制的熱情,選擇你相信的真理;同時也要保持內心的開放性,隨時接受新事物的挑戰。

這本書《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是藉由白米炸彈客的外緣社會因素,側寫台灣農業在二戰後五十多年歷史發展和困境。身為一個自己也有在社運界努力的人,吳音寧看待楊儒門的方式就不像傳媒上的「恐怖分子」了,而是希望藉由他,能夠更深入的討論台灣農業的問題。

關於白米炸彈客楊儒門的新聞事件,可以參考以下幾個網站:

維基百科 楊儒門條

苦勞網 ‧聲援楊儒門聯盟 的文章

錄蠻坑


我的記憶裡的白米炸彈客也是像這篇文章所形容的,
因此,既然習慣了大眾傳媒的轟炸,何不來點不一樣的思考?

來看看書的內容吧。


二、內容摘要

《江湖在哪裡》是和印刻出版社另一書《白米不是炸彈》同時出版,與「白米炸彈客」的新聞事件互相配合表達社會觀點的書。作者認為白米炸彈客並不(只)是個恐怖分子,他的行為其實是台灣五十年來錯誤農業政策累積後的「表象」。但是在現在政府和新聞媒體的處理上,把原本應該處理的「農業問題」輕易的忽略掉,而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對於台灣的農業問題也沒有深入的了解,此書的目的便是釐清隱藏在「白米炸彈客」背後的農業問題。

本書目錄:
1、冬夜現身
2、拉扯的形容
3、江湖在哪裡?(五○年代)
4、江湖在哪裡?(六○年代)
5、江湖在哪裡?(七○年代)
6、江湖在哪裡?(八○年代)
7、春雨落在休耕的城外
8、黑道的故鄉
9、政府有一本作文簿
10、世紀末農地大清倉
11、窮人擁有什麼
12、奴隸與奴隸主
13、煙、火光、聲響
14、後記

台灣的農業問題並不是一個容易處理的題目,作者的書寫期望是把台灣農業問題的梗概在一本書中作清楚的交代,他的寫作手法便使用了很特殊的「文學」筆法。

作者在第一、二章以楊儒門自首、社會和新聞媒體的反應做引子,接下來三到七章形容台灣農業在過去五十年中的發展政策和這些政策在農村中造成的實際結果。在課本上會唸到「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農地重劃」等等的農業政策,政府的政策是以農業養工業,刻意壓低米價,出口稻米等農產,努力從輕工業發展到重工業、科學園區。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農民因為米價低,又要繳各式各樣的稅,一年下來的收入可能只有幾萬塊;農村子弟不願意留在家鄉種田,父母也希望孩子多唸書、去外地找工作來改善生活。工業的發展中對環境造成的汙染也侵害了原本純淨自然的鄉間,各類怪病橫行,肥沃的田地無法再像從前一樣耕作。這些好像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現象」,但是吳音寧在書中提出的質問是「那些合理嗎?」台灣是個海島,但是卻像是要把農業趕盡殺絕一樣,一點都不害怕無法和國際貿易之後面臨的「斷糧」;在二、三級產業發展得如此豐富的地方,農民一年的收入竟然和城市人一個月的收入無幾,但是這並不是因為農業「賤」,而是因為不合理的糧價(一大車稻米只有幾百塊)、中盤商的剝銷等問題。總體來說,就是政府沒有正視農業發展問題,任由自然發展的結果。

第八章「黑道的故鄉」敘述農村在農業凋零之中,鄉里黑道盛行,甚至變成土豪惡霸式的「民意代表」,實際上是藉由短視近利的利用更嚴重摧毀農業,但是他們卻因為是「民意代表」,有錢、而且常常「橋事情」而廣獲支持。九、十章在敘述政府表面上的農業政策,真相不過是在詮釋現狀,粉飾太平而已。農委會/農會/農民的三層結構,受制於立法和行政的政府架構(「關心」農業政策的立委許多是農會系統出身,但是農會其實正是剝削農民的組織),真正無力的農民無法獲得照顧,反而在誘騙哄勸之下開始販賣農地:或成為都市人的垃圾場,(前幾年農村小孩落坑而死的新聞就是因為在荒蕪的農地中挖坑埋垃圾)或蓋別墅雅築給有錢人住,或者販賣砂石,或者任其荒蕪。許多上好的良田現今已成荒地,但是媒體不會注意到他們,城市人不會注意到他們,離農的農村子弟也不會注意到他們。

最後幾章,就在這種氣氛下,開始敘述楊儒門的故事,還有二○○四、二○○五的農業大遊行。楊儒門只是個很普通的雞販,農村長大的青年,從小就嚮往著行俠仗義的俠客。他心中的疑問是「俠客們行走的『江湖』在哪裡?」(書進行到這裡總算「點題」了)在當兵的時候接觸到各類武器,因為朋友的關係也接觸了到別的國家的武力組織的資訊;在想著未來要往何處去的時候,看到自己所生長的台灣,鄉間許多沒飯吃可憐的小孩,錯誤的農業政策造成的問題,政府又要開放WTO進口農產品……最後,他開始使用「炸彈」,想要阻止事情的發生。

在社運界其實也一直有為這塊努力的聲音,這幾年最高峰的發展就是農業大遊行,但是在不清不楚的處理中,問題模糊掉了。吳音寧在楊儒門的事件中發現這個人做了社運界的人從來都不敢做、但是思考事情的角度竟是如此相像的事情──用激烈的抗議手法,來改變政府的思維方式。書的最後一章是用「聲援楊儒門聯盟」的行動,還有楊儒門被特社做結,但是實際上台灣的農業問題仍然存在,這本書只不過是一暫時的本報告書。

 

三、讀後心得


在接近一年前因為機緣開始參與樂生的抗爭,雖然一直是邊緣的參與角色,但是在接觸這群人的過程中,開始看到另一種不同的解讀世界的方式。

大學的這幾年,我相信我是在一種理想的道路上前進,從純粹學術的追求,到對自己生存的這個社會的改善,再到我所屬於的民族的歷史;因為許多的向外追尋,而更清楚的定位自己所在的位置。接受了詮釋學的概念之後,我知道人類世界中沒有絕對的真理,不過是看你被那一種詮釋說服,或者選擇相信哪一套方式而已。

原本以為好好的唸書,當個學者,建立很棒的學問之後,再去好好的影響政府,應該就可以實踐我心中對這個社會的理想吧!但是在我還沒真正踏出第一步(考上研究所)之前,就發現「學者的世界其實是離真實世界很遠的」。當然,這句話隨便誰都可以講,但是知道和真的體會到是完全不同的事。這裡所謂的「真實世界」並不是說什麼「學者沒
謀生能力」啦、「不知道人情世故」啦,而是說當我自以為唸很多書、想很多事情,就可以把我以為的社會文化問題看透,解決真的發生的問題的話,那就錯了。我唸的是國文系,總是談著讀書人應以天下為己任的概念,但是只是看著古人的書,聊著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養性,就算達成以天下為己任的目標了嗎?

說到底,其實連眼前的「天下」是什麼,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


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很多政府的德政,我知道農民很辛苦,「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每個人都會背;但是誰又知道這首詩的後半段:「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飢死」呢?菜價飆漲、水果價格低落等現象的背後,並不是因為那些農夫愚蠢,老是種不對的東西;就算真的種錯了,也總會學習、成長吧?當他們這麼努力的生活著,卻沒有辦法脫離「餓死」的狀態的時候,問題在哪裡呢?

難道農夫就只能接受像鄉土文學中描述的那種悲慘情景嗎?鄉土文學描寫農村情景,並不是讓人厭惡農夫這種職業,厭惡鄉村;而是希望大家回頭看一看,世界上不可能每個地方都是都市,不可能每個人都是「中產階級」,不可能每個人都很有錢。回頭看看同一個島上的草根人民,都生活在同一個島上的。

農夫們的貧窮,並不是應該的啊!


重新檢視那些視為理所當然的知識,看完之後,我駭然。打開書的那一刻,我心裡想的是為什麼她要那麼偏激的講農業的事情?WTO不好嗎?楊儒門真的沒罪嗎?經過漫長的文字之旅,我可能沒有完全被他的文字說服,但是過去的理所當然已經不在了。

吳音寧緩緩的說著台灣農業的問題,我聽到了,或許你也可以一起聽一聽,接下來改變自己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min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